disable right click highlight copy

wise words ~【】《》


welcoming hello , sunrise


春来花自青, 秋至叶飘零。

21 November 2009

[转帖]教师有三种态度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文喆)

(以下短文跟所有老师分享,自己面对学生时候都时常提醒自己,不要偏好某个学生,即使是真的偏好,也只能藏在心里,以便不会令其他学生对老师产生错觉,觉得老师对某某学生特别关注。)一个学年又过去了,在学生检讨自己在过去一个学年的成绩单同时,老师们也一样要检讨吧。。。)

==================================================================

文章转载自这里

[转帖]教师有三种态度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文喆) 

一般来说,: 一是忽视。教师长时间把某些学生放在视线之外,不在意,不关心,不了解。 二是轻视。教师一般不会有意为难学生,整他们,但有些教师会对那些与自己闹对立或“屡教不改”、“没有长进”的学生,暗含不屑,认为“不可救药”、“没有希望”,因而把他们“打入另册”,有意地不予理睬。 三是偏爱。“老师偏向”几乎是学生的普遍感受许多教师会有意无意地特别关照自己看中的学生,会特别关心、器重他们,甚至会放纵他们的缺点,极力在其他学生面前维护他们的优势地位等。这种偏爱,不但会引发一般学生的心理失衡或逆反情绪,同时会使受偏袒的学生在学生群体中受到孤立,甚至会影响他们的发展,让他们无法认清自己,不会正确对待自己。 忽视与轻视,都反映了教师对教育对象的关注不够,了解不够。它当然会影响教育计划的有效性,会影响教育者的正确决策,从而对整体的教育活动产生负面影响。更为严重的是,老师的态度会逐渐被当事人觉察,会在教育对象身上产生回应,而回应又会加重负面影响。一般来说,学生会有两种回应:一种是那些迷信教师权威、相信教师言行都有符号意义的学生,他们会在老师放弃自己的同时,自己也放弃了自己,形成所谓的“破罐破摔”,放弃相关学科或全部学科的学习。另一种是年龄较大、自主意识较强的学生,他们会产生对立情绪。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这些学生力求在非主流文化中寻找支持,除了少数人会通过自我奋斗去“证明”自己以外,其他学生常选择同教师“作对”,用所谓的“英雄”行为来证实自己与众不同,最终形成所谓的“双差生”,形成班级中的另类。在非正式场合,这类学生往往会表现出“恨”老师的情绪,他们会以“气老师”为荣,会把“就不会好好学习”视为对教师的反抗或惩罚。他们的意识有相当的扭曲成分,他们对教师的指责也不尽符合事实,他们的问题会发展到或超出学习困难,但是,他们的问题却是由师生关系不良、由学习困难开始的。 偏爱之所以会成为一些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源于过度保护为他们创设了不正常的发展环境。其实,由个别教师创设的不正常的环境并不能长久保持学生要升级、升学,要脱离器重他们的教师走向新的环境。于是,暂时的过度关怀会造成日后的失落,在升入上一级学校后,一些小学、初中的干部、优秀学生,常有保不住先进位置,甚至变得“平庸”或“落后”的现象,除了学习方式与学习要求发生变化外,偏爱的失落,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实际上,不仅在环境转换之际偏爱会带来学生发展的问题,就是在同一教师管理下,偏爱也会成为学生发展的隐忧。因为,尽管教师有相当重要的权威作用,但学生亚文化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如果教师的偏爱行为超出多数学生的承受能力,被偏爱的学生就会受主流文化与学生亚文化的双重挤压,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有时,教师为了表示支持被偏爱者,结果是“将欲爱之,实则害之”,不但激化冲突,使受钟爱者处境更难,而且会使其弱点发展成缺点、错误,爆发时教师也无法予以援手。这就是为什么有时教师会感叹某个学生“一向好好的,怎么会一下子就变了呢”的原因。 应该说作为普通人,教师不可能时刻意识到自己言行的符号意义,也无法全部察觉无心之失带给学生心灵伤害。因教师态度不当而引发或加剧学生的学习障碍,与儿童、少年的心理不成熟有关,与我国教育与社会体制的不健全、不合理有关,也与我国基础教育班额过大、升学压力过重以及评价制度过于单一有关,还和学校的教育计划与儿童发展的实际需求产生矛盾甚至冲突有关,并不能全部归因于教育者。何况,教育本质上是由教育者创设适宜儿童、少年的发展环境,通过组织他们实现有效学习,具体地指导帮助他们实现有区别的自主发展,这是一种需要全身心投入与整体把握、悉心体察的复杂的智力和体力劳动,责任大,负担重,反复性强,做起来并不容易。当代中国处在转轨换型的变革时期,少数教师由于压力过大或水平所限而对师生关系处理不当,虽然应该批评,但也是可以理解的。关键是要引导教师及时觉察此类问题,并尽可能在行为中加纠正,以期有效地推动学生发展